小时候,我总觉得“正义”就是英雄冲锋陷阵、惩恶扬善的样子。直到有一天,我在电视上看到法官敲响法槌,那清脆又响亮的声音,一下子让我对“正义”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。原来有法官这样的职业,能用严格的规则、冷静的判断,帮助人民群众看清事情的真相,让公平正义不再只是说说而已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,法律就像一束光,悄悄为我指明了未来的道路。
作为一名初入法院工作的新人,入职一个月以来,从对司法工作的懵懂憧憬,到接手任务后对每一份职责的敬畏审慎,再到参与协助处理案件、见证矛盾化解的点点滴滴,我对法院书记员这一岗位的认知,实现了从“理论认知”到“实践落地”的初步转变,也对司法工作的温度与严谨有了更真切的体会。
这段时间,我的工作核心主要围绕离婚纠纷展开。不同于课本中的法律条文,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纠葛:有因日常矛盾积累导致的情感破裂,也有因原则性问题引发的婚姻危机。在庭长的带领下,我参与了多起案件的调解工作,当看到原本争执不下的双方最终达成一致,签下调解协议时,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“司法为民”不是一句口号——它藏在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的过程里,藏在为双方寻找利益平衡点的努力中,也藏在化解家庭矛盾、避免矛盾升级的结果里。
当然,工作也并非只有顺利的时刻。有两起案件因双方分歧较大,最终进入判决程序,而我也在庭长的指导下,完成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份判决书的撰写。从梳理案件事实、归纳争议焦点,到引用法律条文、形成裁判观点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致的严谨:事实认定不能有丝毫偏差,法律适用必须准确无误,逻辑表述要清晰连贯。初稿完成后,庭长逐字逐句修改,指出我在事实归纳、法条引用上的不足,也教会我如何在判决书中兼顾“法理”与“情理”——既要以法律为依据,维护司法权威,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,让判决结果更易被接受。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一份合格的判决书,不仅是对案件的公正处理,更是对法律精神的传递。
这段时间的工作,让我重新认识了法院的意义。此前总觉得法院是庄严肃穆、只论法理的“刚性”场所,真正身处其中才发现,这里更是用法律温度化解矛盾、为群众排忧解难的“柔性”空间。而法官们的工作也远不止庭审时的庄重断案,他们既要精准运用法律条文把控案件走向,又要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、疏导情绪,在法理与情理间找到平衡,让每一起案件都能实现“案结事了人和”,这份专业与担当,让我深感敬佩。
站在一个月的节点上,我也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目标:一是夯实基础,熟练掌握书记员的各项工作流程,提高打字速度,提升案卷整理、文书撰写的效率与质量,减少不必要的失误;二是深化专业,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,做到精准理解、灵活运用;三是提升沟通能力,学习有经验的领导同事们的沟通技巧,更好地倾听当事人诉求,在调解中更有效地搭建沟通桥梁,努力让更多纠纷通过调解化解。
这一个月的工作,是我司法职业生涯的起点。未来,我会带着对司法工作的敬畏与热爱,脚踏实地,稳步前行,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法工作者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的承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