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家属近期咋样?自己也多注意身体......”在河南省新野县人民法院,时常听到同事们对立案庭庭长何霞的关切话语,这背后是大家对她的的心疼与敬佩。今年53岁的何霞,不仅是单位的中坚力量,更是一位用行动诠释孝道与责任的女儿、儿媳、妻子和母亲。她在工作的忙碌与家庭的琐碎间穿梭,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工作和家庭的两片天空。
半生基层耕耘,成绩源于坚守
何霞的职业生涯,深深扎根于新野县的乡镇土壤。她先后在城郊、新甸铺、溧河铺、沙堰等基层法庭工作,一干就是大半辈子。田间地头、农家小院,都留下了她调解纠纷、普法宣传的身影。
基层法庭条件相对艰苦,案件琐碎繁杂,但何霞从未有过怨言,她将青春和热情奉献给了基层司法事业。辛勤的付出也带来了丰硕的成果,她曾荣立个人三等功、市十佳调解能手等各类殊荣。对她而言,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为群众排忧解难后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,来自于用法律维护了基层的公平正义。
然而,这份沉甸甸的成就背后,是她对家人深深的亏欠。长年累月在基层工作,她对家庭的陪伴和照顾少之又少。丈夫、孩子,还有日渐年迈的公公婆婆、爸爸妈妈,常常是她心中最柔软的牵挂。
周末的“团圆日”,弥补亏欠的温情
为了弥补平日对家人的亏欠,何霞把仅有的周末休息时间都投入到了家庭中。每逢星期天、节假日,她总是竭尽所能,操持家务,并且想方设法把双方家庭的老人凑到一起,做顿好吃的、一起外出走走,营造热闹温馨的家庭氛围。在她看来,一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,是驱散疲惫最好的良药。
每天清晨,当她又要早早下乡工作时,儿子总会稚气地问:“妈妈,还有几天过星期?”
面对这些,何霞从不抱怨。她努力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,一边兢兢业业完成审判任务,一边尽力扮演好妻子、母亲、儿媳、女儿的多重角色,用周末和节假日的加倍付出,守护着家庭的温暖。
考验接踵而至,柔肩勇挑千斤担
2024年元月,因工作需要,何霞从基层法庭调整至院机关立案庭工作。虽然对奋斗多年的基层充满不舍,但想到能离家人更近一些,何霞的心里也多了几分安慰。
这时候,她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,成为一公司的技术骨干,这让她倍感欣慰。然而,家庭的担子并未减轻,反而更加沉重:公公90岁,因脑梗落下了后遗症;婆婆87岁,常年高血压,眼睛因白内障手术失败,近乎失明,驼背愈来愈严重;父亲何洪廷86岁,身患肾癌、食道癌、脑梗等多种疾病。
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,何霞一有空就从网上学习急救、康复、心理疏导等护理知识,并为此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。幸好,虽几经波折,但几位老人的病情在她和兄弟姊妹的共同照顾下都维持得相对稳定。
然而,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。2024年2月1日,何霞的丈夫被初步诊断系脑出血,随即到监护室观察,不到半小时,丈夫就陷入了昏迷,医生让立即转院治疗。
从此,何霞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奔波求医之路。在何霞不离不弃的精心照料和鼓励下,2025年5月21日,丈夫历经一年多艰难的治疗和康复,各项指标平稳,虽不能独立行走,言语功能也几近丧失,但终于能站起来了。这背后,是何霞无数个不眠之夜,是她及家人共同的坚守,更是她那份永不放弃的爱与责任。
在独自扛起家庭重担、照顾重病丈夫并协同兄弟姊妹们照顾好三位高龄老人的同时,何霞也从没有耽误过立案庭的工作。作为庭长,她带领全庭干警高效履职。在带领立案庭的同事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,她积极探索创新,牵头推动的“诉讼保全+跟踪评估”工作机制,有效助力营商环境优化,这一做法得到了上级法院的肯定。
何霞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付出。她像一棵坚韧的小草,在生活的风雨中默默挺立;她像一盏温暖的灯,照亮了家庭,也照亮了周围人的心。她用自己的朴实行动,生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,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忠于职守、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。在她身上,我们看到了爱与责任的力量,看到了“为大家”与“为小家”和谐统一的动人篇章。
何霞,这位普通的基层法官,用她最不普通的坚持,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孝义人生。